S1 重点

考试

时间地点

时间:2021/1/11 下午14:30-16:30

地点:H2101 H2102

题型

题型数量分值总分
单项选择题30130
多项选择题5210
判断题10110
简答题31030
论述题12020

主观题不需要和书上的内容完全一样,只要观点正确,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考试考的是观点。

范围

考试范围:1-7章。

主观题范围:1,2,5,6,7章。主观题具体见下面 ★★★★ 知识点。

下文 [ ] 中的题型说明该知识点可能考的题型,不保证一定会考,不保证一定考这种题型。

概述

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第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
  •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第3、4章)
  •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 党的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 邓小平理论(第5章)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6章)
  • 科学发展观(第7章)

毛泽东思想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时间

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形成发展的过程 [著作]

(一)形成 (1921-193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1-1927),毛泽东提出了新民族主义革命的根本思想。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国内革命和农民运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5),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井冈山的斗争》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反对本本主义》

(二)成熟 (1935-1945)

遵义会议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

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实践论》《矛盾论》
  • 《<共产党人>发刊词》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新民主主义论》
  • 《论联合政府》

(三)继续发展 (1945-1976)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共党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论十大关系》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主要内容 ★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
  •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第3、4章)
  •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 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 ★★★★ [简答题、论述题]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基本内涵: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即从“实际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基本要求:

  •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基本内涵:

  •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
  • 第二、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 第三、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 第四、虚心向人民学习。

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基本内涵:无产阶级革命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事业。

基本要求:

  • 第一,各国无产阶级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事业。
  • 第二,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不闭关自守,不拒绝可能得到的援助。既反对别国对中国的干涉和侵略,也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对别国的侵略和干涉。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是辩证统一的。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有机统一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中。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形成的依据 ★★★★ [简答题]

近代中国国情

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使得中国不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而成为半殖民地国家;西方列强的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使得中国不再是一个完全封建的国家,而成为半封建国家。

社会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半殖民地社会决定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半封建社会决定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对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根本转换。
  • 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

引导革命的是无产阶级,指导革命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总结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总路线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一)提出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概念。

(二)革命对象

  1. 帝国主义(首要对象,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2. 封建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3. 官僚资本主义(解放中国社会生产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1. 无产阶级——最基本的动力
  2. 农民——革命的主力军
  3. 城市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可靠同盟者
  4. 民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基本纲领 ★★★★ [简答题]

(一)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经济纲领

  •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 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道路 ★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新民族主义革命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1.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大法宝(革命经验)★★★ [简答题]

(一)提出

《<共产党人>发刊词》 

(二)内容

  • 统一战线
  • 武装斗争
  • 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主要三种经济成分

  • 社会主义经济
  • 个体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三种基本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矛盾)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3.步骤

(1) 农业: 

  • ①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 ② 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 ③ 高级社(社会主义性质)

(2) 手工业: 

  • ① 供销小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 ② 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 ③ 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4.结果

集体经济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方法

和平赎买

2.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1)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第一步: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2)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 ①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二步:半社会主义性质)
  • ②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社会主义性质)
3.结果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国营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总结:三大改造(1953-1956)具体过程

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②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供销小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式)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包括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性质)→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一)提出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内涵

1.基本矛盾(非对抗性的矛盾)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生产关系生产力
  • 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的八大正确的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对抗性的)和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的),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 敌我矛盾: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矛盾(根本利益对立基础的矛盾,对抗性的矛盾)
  • 人民内部矛盾:工人阶级内部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矛盾、工农阶级之间的矛盾等内部矛盾(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非对抗性矛盾)

(三)基本方法、方针和意义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解决敌我矛盾需要用专政的方法
  •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采取民主的方法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一)内涵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二)怎么做

1.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2.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3.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在文化工作方面,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4.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5.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6.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实行民主管理,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形成条件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实现依据: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形成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的起点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次确立是党的七大(1945),确定党实事求是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的命题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党的十三大: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的成熟

1992年,是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1992年,党的十四大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十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99年载入宪法。

回答的基本问题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 ★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3. 党的基本路线 ★
  4.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5. “三步走”战略
  6. 改革开放理论 ▲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9. “一国两制” ▲
  10.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论述题]

理论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要适应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形成过程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基本特征。

含义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理论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主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 ★★★★ [简答题]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 奋斗目标,全面发展的要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 最主要内容,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4. 优良传统,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形成条件

时代背景:是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实现依据: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实践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形成过程

  1.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的要求。
  2. 党的十四大系统论述了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
  3.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决定》。
  4. 党的十五大概括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
  5. 十五大以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核心观点 ★★★★ [简答题]

  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要内容 ★★★★ [简答题]

  1.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形成

第一阶段(2003年-2004年) 形成

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此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 2004年3月,胡锦涛(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标准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第二阶段(2005年-2006年) 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

  •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三阶段(2007年-2012年) 成熟

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 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

科学内涵 ★★★★ [论述题]

  • 第一要义:发展
  •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1)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必须抓住和用好机遇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3)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各领域协调推进。 
  •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坚持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4)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

五个统筹:

  1. 统筹城乡发展
  2. 统筹区域发展
  3.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4.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主要内容 ★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