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

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时代课题,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强国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二是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三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四是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髙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五是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六是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全面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七是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八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九是现代化军队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十是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二、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在党的绝对领导下行动和战斗。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在风雨如磐的漫长革命道路上,我军将士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忠诚,造就了人民军队对党的赤胆忠心,造就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的鱼水情意,造就了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冲锋陷阵的坚定意志。历史告诉我们,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军队前进就有方向、有力量。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这一条当作人民军队永远不能变的军魂、永远不能丢的命根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其基本内容是:军队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这准确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唯一的独立的领导,是直接领导、直接指挥,是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在内的全面领导,涵盖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建设各个领域,贯穿于完成各项任务的全过程。

三、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这一部署,绘就了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路线图、时间表。

1.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

2.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3.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4.深入推进练兵备战

第二节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富国才能强军,强军才能卫国。富国与强军,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或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发展。国防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只有把国防建设搞上去了,经济建设才能有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强国防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拉动作用。实践反复证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走弯路、吃苦头。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军民融合,源于我们党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思想,其目的就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做到一笔投资、双重效益。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军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

二、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坚持全国一盘棋。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强化使命担当,敢于涉险滩、动奶酪,敢于破难题、闯难关,敢于趟路子、辟新径,坚决防止“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愿意融别人、不愿意被别人融”“共享别人的资源可以、分享自己的资源不行”等不良问题和倾向,切实做到应融则融、能融尽融。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切实把军民融合发展任务落实到位。

健全体制机制。在国家层面,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各省(区、市)设置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完善职能配置和工作机制,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加紧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法律立法工作,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

强化战略规划。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举全国之力,集军民之智,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成果。

突出重点领域。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民用科技应向军事领域拓展,促进网络信息、新能源、电子信息、民用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升级,加强军民通用产品研究开发,承接国防所需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任务;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要吸纳和利用民用先进技术,打破行业垄断,在健全竞争、评价、监督、激励机制上迈出更大步伐,引导国家经济社会资源有序进入装备建设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应考虑国防需求,增强国家基础设施对提升核心军事能力的支撑和保障功能;人才资源共育共享,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力度,依托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军队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物资储备网络布局,形成骨干在军、主体在民的后勤社会化保障新模式;积极推进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领域的军民融合,抢占经济、科技、军事竞争制高点,夺取未来战争主动权。

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国防动员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优化后备力量规模、结构和布局,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等法规制度,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国防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