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党史知识:湘江畔,敬仰向死而生的精神伟力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21/04/23 点击数:264

1934年冬,中央红军长征过境广西,在桂林市全州、兴安、灌阳三县经历了7天的湘江战役。数万英勇的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向死而生,最终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经由资源、龙胜、灵川向西北进发。

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资料图片
广西桂林兴安县界首渡口。资料图片
广西兴安县委党校组织培训班学员到湘江战役界首红军街进行党性教育现场教学。资料图片

87年后,我们沿着湘江一路寻访,当年被红军战士鲜血染红的江水依然静静流淌,沿江两岸草木葱茏,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回望湘江,这场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怎样使中国革命走上胜利新起点?湘江战役中书写的军民鱼水情,如何续写时代新篇章?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红军在至暗时刻苦苦探寻希望的曙光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行走在桂北的青山绿水间,这首诗总在记者脑海中挥之不去。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这首诗所描述的,正是当时的壮烈场景。”广西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黄利明说。

1934年11月底,红军被压在桂北东西纵深80公里、南北100公里的锥形地带,急迫需要渡过湘江。

12月1日凌晨,光华铺阻击战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当天凌晨3时30分,中央局、中革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来一封紧急电报,命令红一、红三军团不惜一切代价抢渡湘江:“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这句军令,至今镌刻在广西兴安县界首镇红军堂的墙面上。

“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上到军团总指挥、下到基层指挥员,全都冲锋陷阵、一马当先。”黄利明介绍说。据记载,共有14名团以上干部倒在湘江两岸。

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在脚山铺阻击战中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敌人手持刺刀冲过来的时候,他不愿做俘虏,一把夺过警卫员手中的枪,朝自己扣动扳机,献出了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

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带领部队负责全军后卫,腹部被子弹打穿,昏迷中被俘。醒来时,他从腹部伤口处把肠子掏出扯断,为革命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红军在敌众我寡的湘江战役中能突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部队领导身先士卒,全体战士视死如归,在最危急的时候众志成城,最终得以突破湘江封锁线,为革命胜利保留火种。”黄利明说。

经湘江一役,红军从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整条江啊!”广西全州县凤凰镇凤凰村蒋济勇老人眼含热泪。战斗结束后,群众在江边挖了个大坑,掩埋红军英烈三天,更多的烈士则沉入江底,“其惨烈空前,悲壮绝后”。

面对生死存亡,红军指战员在至暗时刻苦苦探寻希望的曙光。

“群众是山,群众是水”——

湘江战役中书写的军民鱼水情历久弥新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我们见到一面斑驳的红旗。这面红旗背后,有一个87年前的感人约定。

在新圩阻击战中,广西灌阳县排埠江村村民黄合林救治了一位负伤的红军战士。战士伤势好转后去找部队,将一面红旗送给黄合林,让他帮忙保存,等革命胜利后再来取。

黄合林将红旗包好,用一个小木箱珍藏起来,临终前嘱咐儿子黄荣清保存。1979年黄荣清去世前,让孙媳妇李清鸾把红旗交给灌阳县武装部,请他们帮助寻找那位战士。

“由于时间久远,始终没有找到那位战士,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71岁的李清鸾动情地说。

“群众是山,群众是水。”黄利明说,“紧紧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是我们党的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

彼时,红军在桂北没有根据地作依托,处境极为艰难。广大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带路,帮助架桥渡江、突破围堵,救护红军伤病员,很多群众踊跃参军。

我们沿着湘江一路东行,来到湘江战役四大渡口之一凤凰嘴渡口。渡口周边,风光旖旎,江水潺潺。在百岁老人蒋济勇的介绍中,当年的战争场面浮现眼前。

“这是红军抢渡的一个关键渡口,但湘江宽百余米,却没有桥,为加快行军速度,部队只好架设浮桥。”蒋济勇记忆清晰。

“看到红军战士遍体鳞伤依然拼命往前冲,大伙也纷纷自发前来帮忙!”蒋济勇和乡亲们卸下自家门板,将船摆成一排固定在江中,然后将门板搭在船上形成浮桥,帮助红军渡过湘江。

“部分战士过江了,但很多战士不幸牺牲了。”说到动情处,蒋济勇声音哽咽。

当年,广西全州县才湾镇才湾村村民蒋石林的爷爷埋葬了7位红军战士的遗体,并年年祭奠。蒋石林长大成人后,继承先辈遗愿,至今一直守护着红军墓。

“湘江战役中书写的军民鱼水情,感人至深,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当下更具备宝贵的时代价值。”黄利明说。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认清自己的“根”和“魂” 永续传承长征精神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

“红军将士在湘江战役中体现出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精神,是留给广西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说。

几十年来,广西历届党委、政府对红军长征过广西的纪念设施、遗址遗存持续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纪念塔、纪念碑、纪念馆,近年又对散落的红军遗骸进行挖掘收殓集中安放,告慰先烈,永久纪念。

“红军长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在青少年中代代相传。”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委宣传部部长韦凤云告诉记者,桂林市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广大青少年认清自己的“根”和“魂”,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勇当新长征路上的接班人。

目前,广西桂林已建成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等一系列红色旅游景点,大大丰富了当地的红色旅游项目。2019年,三个纪念园被纳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至今接待参观总人数超过455万人次,近8万批次。

胡雅馨是一名红军后人,从小听着爷爷讲湘江战役的故事长大,深知当年战争的残酷与悲壮,长大后如愿成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解说员。“我要继续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的人听,让红色火种薪火相传。”胡雅馨说。

在广西全州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曾举办的湘江战役故事分享会活动上,60余名“红领巾讲解员”用行动争做红色传人。“孩子们分享革命故事,了解湘江战役历史,更能感受红军精神、长征精神,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全州县少先队总辅导员周康丽说。

广西兴安县挖掘长征红色教育资源,将革命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列为“精品课”。除在学校开展红色讲座、红色报告会、红色经典诵读、观看红色电影等常规形式外,还跳出“课堂听课”模式,在长征文物旧址设置现场教学课堂,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

【专家访谈】

突破绝境 迎来希望曙光——访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刘绍卫

湘江战役不仅是红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战,也是对党和红军领导人的战略胆识、战术思维和领导艺术、领导才能的大检阅和大磨炼。湘江战役对党和红军领导人提出了在反思基础上构建红军整体军事战略的命题,在至暗时刻探寻希望曙光。这为红军确立正确的军事路线开启了一个窗口。

记者:湘江战役对红军军事路线带来什么影响?

刘绍卫:在惊涛骇浪中作战,军事路线最为关键。在湘江战役之前,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央红军存在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与以博古为代表的错误军事路线之间的斗争。湘江之战的惨败和血的教训,使红军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改变行军路线和战略战术。湘江战役以后,对湘江战役的反思和对“左”倾冒险主义的清算逐渐成为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的主流,促进了思想解放,部分核心人物转而支持毛泽东,动摇了博古、李德“左”倾路线的根基。湘江之战为继续长征保留了一支能征善战、立场坚定的骨干力量,为中国革命留下了星火燎原的宝贵火种。

记者:湘江战役对政治建军之路有何影响?

刘绍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发端于危难之际的人民军队,在极其艰苦残酷的环境和条件下得以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经验之一,就是坚持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政治建军之路。在这场战争史上艰苦卓绝的湘江战役中,我军政治建军的优势得到凸显。湘江战役开战之前,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和指战员就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决策提出不同意见,但并没有因此而各自为战,而是和衷共济、从令如流。他们在“誓死保卫党中央”的铿锵誓言下,绝对服从命令,从而确保党中央顺利突破湘江,将“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精神发挥到极致。虽然湘江战役过去80多年了,但它传达出来的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革命信仰高于天、勇于担当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记者:湘江战役对中国革命的前景有什么意义?

刘绍卫:大挫折造就大变革,苦难铸就辉煌。湘江战役等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的考验,推动了我们党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问题特别是党的思想理论指导问题,逐步形成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基本点的一系列思想成果,建设了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使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奠定了实现长征胜利的组织和思想基础。无论战局如何激烈险恶,红军将士始终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他们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精心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在血与火中杀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最后,从湘江战役到长征胜利的过程,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迎来了曙光。(记者 周仕兴)

【青年学子说】

铭记湘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讲述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三学生 佀晨墨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每次听到这首民谣,我的眼前总会浮现硝烟弥漫、枪炮轰炸的场景。87年前,湘江战役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征途中规模最大、鏖战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战役,无数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精心组织的一堂原创文艺党课——《铭记·湘江》,真正走进如此厚重的历史,我深深地被红军将士们在湘江战役中展现出的崇高理想信念和惊天动地的革命英雄气概感染、震撼。

静静观看精心编排的原创节目,当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掠过,那些真挚的面庞,那些铿锵有力的声音,让我的泪水在不经意间滑落。一声一息间,看万千红骑突围,草木山河犹在,红军英烈永存我们心中。学习“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精神让我们不再彷徨,不再退缩。不怕牺牲的精神,点燃了青年们的热血担当。

回望战火纷飞的岁月,一位位英勇的战士,面对重重突围,誓死捍卫最后一道防线。他们身上闪耀的精神,正如这跳跃的画面,熠熠生辉。不畏强暴,不屈俘虏,革命忠魂陈树湘烈士在被敌人押送途中,绞断了自己的肠子英勇就义,“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被历史铭记。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铭记和珍视湘江战役红军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我们永远走在长征路上”——我们会肩负起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让无数的英雄先辈们看见,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正在我们新时代青年一代的奋斗下越来越美好。